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沃伦·白求恩与妻子带着两个学龄前孩子来到了中国。作为加拿大白求恩家族代表、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沃伦·白求恩陆续参加了一些抗战纪念活动,这位伟大的医生,在摩天岭前线的小庙手术室里,连续69小时为115名伤员手术。
一、跨越太平洋的医者誓言
1938年春,当诺尔曼·白求恩率领的加美医疗队抵达延安时,这位50岁的加拿大共产党员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学生从百万富翁的宅邸到黄土高坡的窑洞,抗大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大学。”他拒绝留在后方医院,坚持要“到伤员那里去”。在晋察冀边区松岩口村,他仅用一周便将破败的龙王庙改造成“模范医院”,手术台就设在村民捐出的门板上。
白求恩在齐会战斗中连续工作40小时完成71例手术,这个数字在1939年10月的摩天岭战役被刷新——他带领医疗队在距火线五里的村庙里建立流动医院,炮弹在瓦片上炸响时,他正为一名肠穿孔的战士缝合伤口。这种“把手术台当战场”的疯狂,源于他独创的“三三制”医疗原则:三分之一时间手术,三分之一时间教学,三分之一时间深入村寨为百姓看病。
二、刀尖上的精神丰碑
在晋察冀卫生学校,白求恩将23名目不识丁的农民训练成“赤脚医生”。他发明“轮岗教学法”,让学员同时扮演医生、护士、护理员,甚至亲自演示如何用桑树皮制作止血带。当学员因操作失误导致伤员感染时,这位严厉的导师在结业典礼上说:“我的手术刀可以划破你们的手,但绝不能划破良心的底线。”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称其为“纯粹的人”,这种纯粹在1939年11月达到顶点。在涞源县孙家庄,白求恩为抢救伤员被手术刀划破左手,感染败血症的他仍坚持完成最后十例手术。临终前,他留给聂荣臻的遗物清单里,没有一件贵重物品,只有“给勤务员邵一平的日本皮鞋”和“给炊事员老张的毯子”。
三、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2025年的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沃伦·白求恩指着照片中祖父与八路军战士同吃高粱饭的场景,对记者说:“他教会中国人,真正的革命不是口号,而是给老农看病时蹲下的膝盖。”这位加拿大医生的故事,在中国的课本里流传了八十年。
当沃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堂上讲述祖父创办“流动血库”拯救西班牙难民的经历时,他总会引用毛泽东悼文中的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80年前的血火与今天的盛世,在白求恩精神的光辉下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