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5元的股价单日飙涨11.35%,936亿市值的半导体巨头突然停牌,但真正让行业倒吸一口气的,是华虹二季度财报里那个小数字:产能利用率108.3%。
一家晶圆厂的生产线开到极限,日夜连轴转还不够,得“超负荷”接单。 工厂“吃撑了”,老板却还要砸钱再买一座厂。
8月17日晚,科创板上市的华虹公司扔出一纸公告:股票次日起停牌,拟收购兄弟公司华力微旗下的华虹五厂。
这场收购不是临时起意,而是2023年华虹IPO时大股东白纸黑字的承诺,三年内解决同业竞争,把华力微“装进”上市公司。
华力微与华虹的竞争,卡在65/55纳米和40纳米两个工艺节点。 华虹擅长的嵌入式存储芯片,华力微也能做;华力微主攻的逻辑芯片,华虹也有产线。 两家“亲兄弟”在市场上抢单,客户都分不清谁是谁。
华虹五厂不是普通资产。 它是中国大陆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核心一环,月产能3.8万片,工艺覆盖55纳米到28纳米,全自动化车间专攻逻辑芯片和闪存芯片。
华虹自己的12英寸产线(无锡华虹七厂)刚在二季度爬坡成功,贡献了59%的营收,首次反超8英寸产线。 但产能依然不够用,二季度44.7万片(折合8英寸)产能全开,还得“超产”接单。
买下华虹五厂,相当于给华虹的12英寸产能再插一块电池。
收购方案里藏着资本默契:华虹不用掏光现金,而是增发新股换华力微的股权,再搭一笔现金补差价。 配套募资的出资方名单上,站着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国家队押注意图明显。
交易不改变华虹的实际控制权,但关联方名单扎眼:卖方华虹集团是母公司,买家是子公司,中间还夹着国资基金。 左手倒右手,但账必须算清。
全球芯片战争早不是7纳米、5纳米的军备竞赛。 台积电包揽高端,但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物联网的爆发,把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的需求炸上了天,这些都是华虹的主场。
国内两大代工巨头中,中芯国际冲先进制程,华虹死磕特色工艺。 华虹五厂的65/55纳米产线,刚好补上华虹在逻辑芯片的短板。 收购一旦落地,华虹在成熟制程的产能可能压过联电、逼近格罗方德。
公告前一天(8月15日),华虹A股突然暴涨11.35%,港股却下跌6.78%。 同一家公司,两个市场,资金用脚投票的裂痕清晰可见。
市场在担忧什么? 或许是增发新股稀释利润,或许是千亿标的估值是否虚高。 华虹五厂还在资产分立阶段,审计评估都没完成,交易最终对价仍是谜。
华虹停牌了,中芯国际的产线还在转。 两家同属“国家队”,却走向不同的路:一个奔着摩尔定律的极限,一个吃透成熟制程的红利。
但买厂容易整厂难,华力微的团队主攻先进逻辑工艺,华虹的基因是特色工艺。 两套人马、两种技术路线硬揉在一起,会不会1+1反而小于2?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