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芳华#大龄女工邳州拔蒜记:中介画的饼VS地里的汗,200块日结藏着多少坑?
50多岁的大姐们挤在面包车里去蒜地,凌晨4点集合,干到下午6点,一天弯腰拔蒜上万次这不是谁家纪录片,是江苏邳州每年夏天的真事。
中介直播间里喊“包亩挣钱轻松活”,转头就变成日结200块的“蹲牢式”劳作,住的宾馆4个人挤两张小床,厕所不冲水都得自己善后。这哪是打工?分明是用命换钱的“现代佃农”生存记。
中介嘴里的“高薪零工”,咋成了跪着挣钱的苦差事?
华哥直播间里说的“包亩制多劳多得”,到了地头就变成“听天由命”的日结。高个儿大姐1米75的个头,本想带着姐妹冲业绩,结果发现按天算钱干快干慢一个样,干脆放慢节奏保体力。
更坑的是住宿,中介说“安排宾馆”,没说6个人塞三人间,空调开不开都得看68岁阿婆的脸色。这哪是招工?分明是打工人盲盒,抽到好雇主全靠烧香,跟“挂羊头卖狗肉”没啥区别。
从流水线到蒜地,她们被时代淘汰两次?
赵炎大姐的故事最扎心。当年为了高跟鞋辍学进厂,流水线干到35岁被嫌老,工地搬砖干到腰直不起来,现在蹲在蒜地里磨出水泡。她说“后悔没读书”,可看看同村念了大学的姑娘,谁会来拔蒜?
工厂要35岁以下,工地嫌老太慢,土地成了最后收留她们的“垃圾站”,但这垃圾站的活儿,每天12小时暴晒,挣的钱还不够买止疼片。阿婆算过账:老两口一年养老金3000,种地剩1000,光医保就交800,不出来干活咋活?
68岁阿婆的速效救心丸,砸穿了多少“勤劳致富”的谎言?
阿婆揣着速效救心丸来拔蒜,第三天手掌就磨出三个水泡。有人笑她“这么大年纪还出来遭罪”,她反问:“跟儿女要钱看脸色,和跪地里挣钱,哪个更体面?”
这话像根针,戳破了“农村老人该享清福”的幻想。当养老金连药钱都不够,土地就是她们唯一的“医保”。可中介招工时说“65岁以内”,她68岁躲躲藏藏,生怕被遣返这哪是招工,分明是挑“能扛事”的苦劳力。
年轻人直播找活计,老年人靠乡邻传话:信息差里藏着多少血汗钱?
“高个儿”通过直播联系中介,不识字的阿姨们只能靠同村人捎信。23岁的中介海涛说“阿姨们最能坚持”,这话听着像夸人,实则是说:年轻人早被996吓怕了,只有她们被逼到墙角没退路。
同样是打零工,年轻人能查攻略避坑,她们连合同都看不懂,中介说啥就是啥,直到住进6人一间的宾馆,才知道“包吃包住”是这样的“包”。这哪是信息差,分明是拿她们的血汗钱填坑。
好雇主像中彩票,坏雇主逼你“摸鱼”都不行。
小分队碰上卖玉石的年轻夫妻雇主,给冰镇啤酒当消暑,这跟中彩票一样难。可中介说换地方就得换,转头安排的雇主连碗面条都舍不得。
高个儿跟中介吵翻天才争取到“干部样”老头雇主,结果人家儿子当监工,想慢点干活都不行。这哪是打工,分明是看雇主脸色的“现代长工”,干多干少全凭人家心情。
蒜农把蒜卖给欧盟赚外汇,女工们在地里用变形的指节拔蒜秆。200块日结,买走的是她们从凌晨4点到黄昏6点的光阴,留下的是磨破的手掌和佝偻的腰。
这买卖,到底谁赚了?她们赚了点药钱,中介赚了人头费,蒜农赚了劳动力,可她们的身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