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人称“包青天”,其名声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尊敬的清廉官员,他在历史上究竟担任过哪些职务?他所任官职的级别又是如何?若以现今的行政体系来衡量,这些职位又相当于什么级别?
在文学作品中,包青天形象正直无私,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否具备这样的气魄?他的官位是否足以使他约束那些皇室亲族和贪污的官员?
初出茅庐为父母
包拯的老家在现在的安徽合肥,在宋朝应该是庐州合肥。包拯考中进士时年仅二十八岁,当时是宋仁宗赵祯在位。
宋仁宗在宋朝皇帝中,算得上是佼佼者,尽管宋朝的历史上并不乏优秀的帝王,然而宋仁宗的政绩确实相当出色。
宋仁宗之所以享有盛誉,关键在于“仁”这一品质。他对待他人,无论是对待敌国还是臣子,都展现出了极大的仁慈与宽容。
包拯考中进士之后,朝廷让他去江西当知县,但是包拯不想去。
包拯也不是嫌弃江西比较落后,他是为了照顾自己的父母。
包拯的爹娘年事已高,并且身患重疾,时常需要有人照料。若包拯前往江西就任,回家的次数必定会大幅减少,这正是他所忧虑的。
包拯将个人诉求呈报给朝廷,宋仁宗对其表示充分理解,随后便将他自江西调至安徽,委派至一县担任“监税”一职,即税务局局长。
包拯对这项职务感到十分满意,然而,他的双亲却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不愿让儿子远行,更希望包拯能在家乡工作。
这种要求确实太过分了,朝廷并未予以同意。面对仕途与父母的抉择,包拯选择了后者,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朝廷的官职,全心全意地在家中照料双亲。
若干年后,包拯双亲离世,他于墓前尽孝,即便守孝之期已然届满,包拯仍旧不愿离开故土。
家乡的亲人们纷纷劝告包拯放宽心态,切勿因一事之过而损害个人前程,朝廷正期待着他担任官职。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还是与父母告别,前往开封谋求了知县一职。
包拯年已三十八,尽管多年来他与朝廷断了联系,然而他的名字依旧保留在朝廷的档案之中。
身为一位尊称“大孝子”的官员,包拯此刻心中始终牵挂着双亲,遂向朝廷提出申请,希望能被安排在离家乡较近的地方。朝廷应允了他的请求,遂将他调任至合肥周边的一县担任知县。
主动被贬为儿子
在担任县长四年之后,包拯凭借卓越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此被提拔,被委以重任,前往端州担任知府一职。
端州,亦即现今的广东肇庆,与安徽相隔一段路程,然而在这回,包拯并未予以回绝。他已将内心的执念放下,不再仅仅为了父母而生存。
端州地区盛产一种特产,那便是古时文人墨客书写不可或缺的砚台。这种名为“端州砚”的砚台,享有全国盛誉,连京城中的显赫人物也纷纷采用。
往昔,端州地方的官员强迫工匠们生产更多的砚石,原本只需上贡给宋仁宗三块砚台即可,然而,这些官员却强制要求工匠们制作出三十块砚台。
这些多余的砚台,将被知府用来巴结上司,以此期望上司能助其一臂之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升迁与财富增长。
这种行为以权力为工具谋取私利,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那些长期受压迫的工人群体,对此也习以为常。
包拯抵达端州后,立刻告知负责砚台制作的官员与工匠,今后仅需生产满足进贡需求的砚台即可。
端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其地位类似于现今的市长,并且他确实拥有对相关事务的管理权限。鉴于之前的历任知府都曾有过迫使工人加班的权力,包拯在此基础上,更具备减轻工人负担的能力。
包拯任职端州市长长达两年,却未曾带走任何一方砚台。在他离任之际,端州民众纷纷提议赠予他一方砚台以作纪念,然而包拯仍旧婉拒了这一好意。
包拯在端州的政绩显著,引人注目,监察御史们对他的表现深感惊讶,于是他们立刻将这位被誉为“大清官”的包拯推荐给御史中丞,期望他能成为御史行列中的一员。
彼时的御史中丞为王拱辰,在目睹包拯的诸多事迹后,即刻向宋仁宗进言,坚信包拯乃一位杰出人才,具备担任监察御史的非凡天赋。
宋仁宗并未予以重视,便轻率地给予了许可,因此包拯得以晋升为监察御史之职。
监察御史的职责在于对官员的治理状况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官员不遵从命令,监察御史便需前往该地展开调查。
监察御史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员。
御史这一称号令人望而生畏,唯有与皇帝直接相关的事物方可冠以“御”字。所谓御史,实则皇帝的特派使者,他们肩负着协助皇帝铲除贪污腐败官员的重任。
每位御史都享有向皇帝揭发官员不当行为的权力,然而,是否对相关官员进行处置,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不过由于包拯太过直来直往,他没能留在监察御史这个位置上。
在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他甚至对同行的行为也毫不姑息。当时,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一种名为“按察使”的职务,其职责与御史相似,主要负责地方监察工作,相当于地方上的检察官员。
这些工作者身处基层,享有极大的自主权,然而,他们所面临的风险同样巨大,一旦揭露了不可动摇的势力,他们很可能遭受报复。
因此,这些官员在履职过程中显得极为草率,当包拯审视他们的工作汇报时,发现他们不是在谈论琐碎的细节,就是对个别官员进行过分的挑剔,实则毫无实际成效。
包拯遂向宋仁宗进言,提议废除按察使一职,并将所有官员调往其他地方任职。
包拯的这一提议使得他成为了众人的攻击目标,众多人不愿见到按察使的消失,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包拯。他们每日上书,纷纷弹劾他,宋仁宗对此感到非常烦恼,最终决定让包拯去享受一段“公费假期”。
新春佳节之际,宋朝派遣了使团前往辽国致贺,而率领此行的人员正是包拯。包拯在辽国游览了一圈,归国后仍继续在朝廷任职,不过并未被任命为谏官。
直至包拯年满五十一岁,他获授“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之职,此乃专职言官,专司提出建议之责。
在任此职期间,包拯停留了两年时光,在这期间,他屡次提出建议,而这些建议几乎全部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
两年后,包拯之子不幸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之痛让年逾半百的包拯身心疲惫不堪。于是,他向宋仁宗提出请求,希望被调至一个相对清闲之地,以便休养身心……
蹊田夺牛为国家
包拯休职长达四年之久,直至他五十七岁那年,宋仁宗将其召回京城,并任命他为“权知开封府”。
人们心目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拯形象,便是那位执掌开封府的包拯。在那个时代,包拯的地位相当于现今的北京市委书记与市长的合体。这是因为北宋时期的都城正是开封。
开封府的功能远不止于治理开封一城,若包拯有意,即便是在遥远的各地,他亦能行使管辖权,首都的官员们便是如此威严霸气。
官职固然重要,但并非最为关键;事实上,包拯因深得宋仁宗的信任,即便他不在官位之上,也能借助宋仁宗的力量来解决诸多不公之事。
然而,包拯是否能够成为官员,并非全由他一人所能决定。在他六十岁那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因违法乱纪,包拯便上书朝廷进行弹劾。结果,宋仁宗皇帝果断地将其免职。
接替张方平的人叫宋祁,也不是个好人,包拯再一次上书弹劾。
宋仁宗觉得无人可用,只好让花甲之年的包拯来担任此官职。
欧阳修对此行为颇感不满,他坚信包拯之所以弹劾他人,是为了谋取三司使之位,此行为在他看来极其恶劣。
张方平的免职本不应成立,然而包拯却横加阻挠,导致张方平遭受了严厉的惩罚。
欧阳修曾对包拯给予过提携之助,基于此,包拯不愿与欧阳修关系恶化,于是选择隐居家中,不再接受官职。
但是宋仁宗只相信包拯,非要包拯去担任三司使。
在北宋时代,三司使负责管理全国的钱粮收支和财政平衡,他们是中央财政的最高领导者,其地位相当于现今的财政部长,甚至权力更为重大,然而,他们也承受着更为繁重的工作压力。
包拯在担任三司使之职的第二年,于巡视途中不幸染病,最终离世,终年六十四岁。
在历史的长河中,包拯的形象虽不及小说中那般神乎其神,然而其一生同样璀璨夺目,二十八岁便高中进士,三十八岁方踏入仕途,六十岁时已官至极品,位居人臣之巅。
得益于宋仁宗的赏识,包拯或许真的有能力审理那些触犯法律的皇室成员和贵族亲戚。
当时权贵间流传一句俗语:“若非关节打通,唯有阎罗与包拯能解。”此言之意,金钱与关系无法通融之人,唯有阎罗和包拯能够摆平,由此可见包拯当时的威望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