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代像一代,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实际上,即便是有名的文学大家,面对自己不争气的孩子时,也感到束手无策。
家里有五个儿子,个个都是希望,可长大后却没有一个出息。老父亲实在无奈,一气之下写了一首骂儿诗,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位不幸的父亲便是有名的陶渊明。
诗里到底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后世的读者读了之后忍不住想要笑呢?
陶渊明,那个“望子成龙”的人。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官场上有所成就。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他父亲的离世让这一切突然停止,家庭状况也开始迅速恶化。
陶渊明从小就成了家里的主要支柱。
他年轻时非常聪明,才华横溢,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选择了做官来养家糊口。
一开始,他对官场充满希望和期待,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打击了他。
他反复尝试,却始终没能在这个权力的游戏里站稳脚跟。
陶渊明选择了辞官归隐,那时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名利的虚幻。
然而,陶渊明心中并不满足于仅仅远离尘世的纷扰。
作为父亲,他希望家族兴旺,子孙成才,恢复往日的辉煌。
因此,他对五个儿子充满期待,希望他们能接过自己的文学接力棒,开创一番事业;或是像自己一样,用双手耕作,享受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
但现实就是这么现实,五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能让人满意的表现...
不好的儿子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可这些孩子让他操碎了心,真是让人又爱又无奈。
长子阿舒,陶渊明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十六岁时正值青春年华,本该是家庭的希望,是重新点燃家族辉煌的火种。
阿舒的想法和陶渊明的期待完全不同。
他很懒,起床都懒得起,读书也不肯,连父亲让他干农活的请求都听不进去。
陶渊明曾经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可是阿舒每次都是随便应付,根本不去深入理解,简直就是个不思进取的人。
陶渊明站在一旁,默默叹了口气。心里那个美好的期盼,一次次地落了空。
我没有对儿子有过分的要求,只希望他能明白家庭的责任,找到自己的担当。
不管阿舒怎样努力,他好像总是陷在懒散和满足里,提不起精神。
次子阿宣比哥哥稍微大一点。
他并不喜欢埋头钻研诗词歌赋,虽然也尝试过搞搞艺术,但总是心猿意马,难以真正投入进去。
陶渊明多次找阿宣聊天,希望能激发他对文学的兴趣,但每次聊完后,阿宣的变化总是很小。
他的理想似乎总是停留在表面。
看到儿子那沮丧和失落的模样,陶渊明不禁心想,是不是自己对他期望太高了?
三儿子阿雍和四儿子阿端可就惨了。
十三岁的阿雍,连“六”和“七”都分不清,陶渊明心中的失望简直难以用言语表达。
每次陶渊明翻开书页,看到儿子困惑的眼神,心里总是微微一沉。
他不清楚,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怎样行动才能改变孩子的未来。
阿端和阿雍差不多,年纪轻轻的,啥都不懂。
剩下的只有五子阿通了,年纪还小,说不定还有机会好好教育一番。
陶渊明想错了,阿通的兴趣和其他兄弟们不一样。
他对学习一点也不感兴趣,唯一上心的就是找吃的。
每当陶渊明把阿通从零食堆里拉出来,让他坐到书桌前的时候,阿通总是满脸不乐意,甚至还带着点抵触的情绪。
他把吃喝玩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让陶渊明感到非常无奈。
父亲对所有的儿子都寄予厚望,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点。
陶渊明的心境越来越沉重,每次的希望都转瞬即逝,化为一场空。
父亲心里很失望、很无奈,也很痛苦。最后,他只能将这份沉重的情感化为诗句,写下了那首《责子》的骂儿诗...
哭笑不得的骂儿诗
陶渊明写的《责子》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个当父母的都能从中看出其中的深意。
开头两句诗说:“白发长在两鬓边,肌肤不再紧实。”父亲年纪大了,白发已经长在鬓边,肌肤也不再紧实了,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
陶渊明年纪大了,但儿子们长大让他很累,几乎帮不上忙了。
接下来,陶渊明写道:“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喜欢写字。”
五个儿子,父亲期望他们中至少有一个能够承担起家族的希望。
现实让他彻底心灰意冷,五个儿子竟然个个不靠谱,连写字画画这样的基本兴趣都没有。
陶渊明是位诗人,他对文学的热爱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他的身体里。所以,他的失望可想而知。
再说“阿舒已经十六岁,特别懒,没人比得上她。”
大儿子已经十六岁了,正是好时光,却 still 懒洋洋地度日,没有上进心。
接着是“阿宣更喜欢立志做事,而不是沉迷于文学。”
诗里提到的次子阿宣好像有点想读书,但对文学艺术一点都不感兴趣。
接下来在“雍端年十三,连六和七都不认识”这一句中,,陶渊明直接说儿子在十三岁的时候连基本的数字都还不会认,这让父亲几乎无法忍受。
这句话描述了陶渊明的小儿子阿通,他年纪还小,天真可爱,只知道四处找寻梨子和栗子吃。这体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单纯自然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出陶渊明对家庭生活的温馨描绘。
虽然年纪不大,陶渊明原本期待他未来能有大作为,但阿通现在唯一关心的,只是找东西吃。
他沉迷于“梨与栗”之中,这种纯粹的贪食,让陶渊明彻底绝望。
在《责子》的结尾,陶渊明写道:“既然命运如此,不如喝杯酒吧。”
这句话真是苦中寻乐,既然命运如此,自己又能怎样?只能选择与酒为友,借酒消愁。
这几句话差点就把这位老父亲愁坏了。
陶渊明可算是一位很开明的父亲,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靠强迫,而是更多地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
他对儿子们没有太多苛求,没逼他们一定要像自己一样学习诗词或者从政。
在《责子》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孩子们的行为虽然有批评,但语气并不严厉,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宽容。
他乐意接受他们的不完美。
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显得非常先进,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在那个父权时代,很多家庭里,父亲往往把自己的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帮他完成心愿。
陶渊明选择尊重,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儿子们走固定的道路。
他心里可能对儿子们有着很多期待,但他明白,这些期待得建立在儿子们自己愿意接受的基础上,不能只靠父亲的命令和压力来实现。
这句话也能在《责子》的最后一句“如果命运真是这样,那就先干了这杯酒”中体现出来。
陶渊明对儿子们的未来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而是选择自娱自乐。
他用这句幽默的话,表达了放手让儿子们自己去闯,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尽管诗里有自嘲的意味,但也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和洒脱。
他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决定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陶渊明的教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充满理智的父爱方式。这种爱的宽广和包容,构成了他教育观念的中心。
到了后来,很多做父母的现代人看到这首诗后,真是又哭又笑,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大文豪,看似才华横溢,却也和天下父母一样,有着同样的烦恼。甚至有时候,他的烦恼还比普通人多。看来,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带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