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今儿个咱们摆摆龙门阵
讲讲那太湖和那些曾经辉煌的古代大湖们的故事
你说,曾经的华夏第一大湖云梦泽差点就没了,咱们这太湖偏偏能坚挺了两千多年
到底是啥让它能这么倔强,几乎不被淤废
我在书上翻了不少资料,也听过老人们讲
咱们就慢慢唠开,跟你们细细说说
那时那地,湖泊都在变——为什么太湖能“挺”这么久
你想,咱们中国历史上,那些曾经巨大的湖泊
个个都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最典型的,比如说罗布泊,曾是咱们国家第二大内陆湖,面积一度达到了5350平方公里,后来,干旱和淤废一块儿搞的
还有那个云梦泽,曾经面积大得吓人,差不多有2.6万平方公里,盛极一时,可不是由于天旱
而是泥沙淤得快看不见水了
不瞒你说,这些湖死得这么快,跟它们的地理环境也有关系——干旱,泥沙,洪水
再看看洞庭湖,曾经比这会儿大了一半还多
它还要负责接纳湘、资、沅、澧这“四水”,还得调节长江的洪水
说实在的,这个任务可不轻松,每年得吞掉1.32亿立方米的泥沙,这不光是泥巴堆积的事情
其实,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除了环境变得更“火爆”外
也跟洞庭湖的调洪能力变弱有关系
那会儿,三峡还没建成,洪水肆虐
大家都在担心那洪水会把城市冲跑
说到这,我就想起一个事
其实,建三峡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那“看不见的洪水威胁”
要知道,洪水一来,洞庭湖的调节作用就变得很有限了,而它的水量和泥沙都在逐年积压,面积也是慢慢缩小
你说,这些湖泊为啥会死得这么快
是不是都泥沙淹没了,还是天气变了
泥沙一多,湖就越来越浅
太湖咋能一直“屹立”那么久
说到太湖,这个名字你我都不陌生
它距离长江只差40公里,水深还平均只有1.9米,简单说,姚明趟个水都能过去
可奇怪的是,它没有像云梦泽、洞庭湖那样迅速缩小,面积变化也不大
这让我想到,究竟是啥让太湖能这么“硬挺”
按我看,第一大原因就是长江河道的稳定
你知道,长江虽说靠近太湖,但它两边有大山夹着,山挡住了河道的跑偏,河流沿着大山的边缘走
这种地形,给长江提供了很好的“束缚”
跟黄河比起来,黄河的泥沙那叫一个“疯”,巅峰时期能输16亿吨泥沙,而长江最多也就4亿吨上下
根本不用太担心泥沙堆积得太快
每次学到这段历史都会感慨
再加上,太湖的水网密得像蜘蛛网一样
泥沙想在湖底堆积起来都难
中科院的数据显示,一年里,泥沙平均只有240万立方米飘进太湖,比起洞庭湖
其实,洞庭湖的主要出口城陵矶,每年输沙量也就0.35亿立方米
这也是为什么洞庭湖会越来越“淤”——输出口少
清淤工程,咱们的“老办法”还能用多久
咱们国家在这方面可是“下了血本”
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知道淤泥的用处
比如清朝那会,大学士钱载还写过诗,说用河泥搞农田:“吴田要培壅
”意思很直白,用河泥改良土壤,不光能改善农田
这么一来,既不用担心淤泥堵塞
现代,清淤工作依然在坚持
像“引江济太”工程,就是通过引入长江水,阻挡泥沙进入太湖
2007年开始,太湖的清淤工程就正式启动了
每年能挖出大概1000万立方米的泥巴
这会儿,“太湖之光”水上清淤平台也投入使用了,它每天能清出8000立方米泥巴,未来六年,计划要把超千万立方米的淤泥清掉
很于每天都把4000个标准游泳池的泥巴倒出来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清淤够用吗
为什么不直接把太湖挖得更深一点,弄个“深不见底”的版本
我告诉你,这个想法其实挺“天真”的
由于,早在2003年,太湖底泥的储量就达到了19.12亿立方米
要把它全部挖掉,光是成本就得花掉将近478亿,光这点钱
能修好多条高速、建成几座大桥了
而且,挖深还得考虑时间和生态影响
按照目前的工作速度,要全部挖完
可能得耗费十几年竟然更久
再说,挖深之后,太湖的生态可能会受到影响,水质变得更差
你看,百年才能堆高1厘米,这个“难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大,咱们还是坚持“用老办法
我自己觉得,清淤不断,慢慢“瘦身”
比大动干戈“挖个底”稳妥得多
听我唠叨了这么多,心里真是觉得,太湖这“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泥沙的“洗礼”,还能屹立不倒
靠的就是这些“老办法”和地理天赋
你说,咱们是不是也得向它学习点耐心和智慧
好了,今天就唠到这里,咱们改天再喝茶摆龙门阵
聊聊那些过去的辉煌和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