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太宽容、对印度却层层设限,这话出自苏杰生之口,并非一时情绪,而像是把两百年“历史账单”和当下“现实账单”摊在桌面。
更尖锐的是,他在多个公开场合把旧秩序的滤镜撕开,直指其“过时、偏西方”。
问题来了:当印度把“不公平的感觉”摆明白,世界真会为它调节刻度吗?
历史与叙事的对照账
苏杰生在慕安会的密集发声,主题很清楚:旧秩序的“美德被夸大”,新秩序正在多极化;印度要在多边与非西方平台里争取更均衡的话语权。
这不是即兴点评,而是延续其长期主张——用“多重结盟”换取战略回旋与自主性。
慕安会官方资料显示,苏杰生连续两年参与关于制度韧性与经贸合作的主舞台讨论,并公开强调“拥有多种选项不该被批评”。
这为他后来关于“西方双重标准”的表述提供了铺垫。
“让更多人坐到桌边”是印度任G20轮值主席国时的关键动作。
2023年,非盟被接纳为G20常任成员,这一制度性变化提升了全球南方的能见度,也成为新兴经济体对“旧秩序纠偏”的样本之一。
无论出于战略还是善意,这张新增席位客观上改变了会议结构。
叙事之争背后还有“边境—经贸”的联动现实。
2020年边境流血后,印度在数字与投资上迅速踩下刹车:先后多轮封禁中国应用,强调数据与国家安全;同时通过“2020年第三号投资通告”(Press Note 3)把来自陆地邻国的投资一律纳入政府审批,显著提高审查门槛。
这些措施至今仍是基线规则,并未放松。
现实指标的错位
要论“厚此薄彼”,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数据。
202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监测到:在全球南方整体承压之下,流向中国的FDI同比下滑29%,而流向印度则逆势增长13%,印度的绿地项目宣布也更活跃。
换句话说,资本并未“厚着脸皮只投中国”,而是根据产业与预期在再配置。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尽管资金趋势在调整,关键技术、标准与供应链认证的门槛,并未因印度市场体量而自动降低。
能源维度上,印度坚持“利益导向”的务实主义。
2023—2024年,俄罗斯成为印度第一大原油来源,份额一度逼近四成;到2024年全年仍约36%。
同时,OPEC在印原油份额有所回升,显示新一轮地缘与制裁博弈下,印度在“打折俄油—中东回流”之间灵活平衡。
外界以“道德标尺”要求印度的同时,印度用“能源安全”给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答案。
边境缓和与经贸解冻的节拍也在微调。
2025年7—8月,印中高层会晤密集,印度方面再次把“边境稳定”作为关系回暖的前置条件;媒体披露双方在签证、航班与经贸便利化上试探性推进。
与此同时,印度释放“不把中印关系等同于印美关系”的信号,强调彼此应独立评估,不做外部关系的“因果变量”。
这既是对冲外界“绑架叙事”,也是为缓慢复位的经贸联系争取空间。
再看投资规则的“红灯”。
Press Note 3把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一律纳审,是2020年后的制度设计。
2025年6月,印度官方渠道与多家主流媒体均称该规则未作修改;虽有“提速审批”的迹象,但“安全先决”的框架仍在。
这意味着,哪怕宏观叙事转暖、访谈措辞柔软,真正落到资本与技术的门槛,并不会一夜消失。
战术选择与“稳态”路径
如果把“西方对中宽、对印严”当作感受,它为何在印度社会层面引起共鸣?首先是起跑线的不同叠加:印度经历长期殖民汲取与独立后“基础设施补课”,制造业集群与要素配套确实迟到;而中国更早被嵌入全球制造的深水区,路径依赖随时间锁定。
其次是“可预期性”与“可控性”的标签经济学:谁能保证长期、低摩擦的政策兑现,资本就倾向谁;印度过去在土地、物流、关税稳定性上的“隐性成本”,客观削弱了其相对吸引力。
再次是大国博弈的张力传导:当西方口头“去风险”但手上离不开中国产能,新进入者往往要承担额外的审查、合规与舆论压力。
不过,账也可以反着算。
2024—2025年的投资监测在提醒:一方面,中国FDI见顶回落,另一方面,印度拿到更多绿地项目与产业链迁移的“预备单”。
这不是“立刻收割”,而是“顺势造势”的窗口。
关键在于能否把PLI(生产关联激励)、关税路线、土地与电力成本、贸易便利化组合成一套稳定叙事,降低企业的不可预期性溢价。
更重要的是,印度在多边场域的“议程设置能力”已经被看见:非盟入席G20不是象征,而是管道;它为印度把“全球南方”诉求转译成金融与治理议题提供了抓手。
下一步,若能把这种“可见的政治成果”变成“可执行的产业规则”(如绿色供应链互认、数字贸易最小共识、项目融资新工具),才算把话语权变现。
西方会因此“对印更宽,对中更严”吗?我的判断是:不会自动,更不会线性。
资本与技术迁移遵循收益—风险比;只有当印度把“政策确定性+制度执行力+成本结构”稳成组合,才会换来更低的审查门槛与更高的技术信任度。
如何把“破防的情绪”变成“可兑现的筹码”?
把“安全前置”做成“安全分级”。
对来自邻国的投资维持底线审查,但为特定细分(如非敏感制造环节、出口导向型项目)建立白名单与快速通道,配套可量化的在地化与数据隔离要求。
这样既不牺牲安全,也不把资本一刀切吓跑。
印方近月来“提速审批”的做法可继续制度化,把时限、标准公示,减少灰度博弈。
用“可预期性”替代“口号红利”。
将PLI与关税路径绑定三到五年的滚动路线图,叠加港口—铁路—电力的时效KPI,把“到岸成本”写进政策承诺;同时锚定与欧盟、东盟的认证互认与原产地规则谈判,优先打通最能释放订单的规则堵点。
贸发会议对绿地项目的观察说明,只要预期稳定,订单会顺着制度水位线自动上涨。
在能源议题上“先稳后绿”,用外溢稳定性换取技术信任。
继续在俄油、中东之间做价差与制裁风险的再平衡,确保工业用能与交通用油不被外部冲击击穿;同步用可再生装机与电气化改造提升“供给韧性”。
当印度把“能源—产业—地缘”打包为一套可复制的稳定器时,外资对“印度制造”的长期预期就会改善。
当印度把不公平摆在台面,世界会为它改规则吗?现实主义的答案是——世界不会替你改,但会为你“留白”。
这“留白”是谈判筹码、是订单试点、是规则试运行。
谁把留白填成可执行、可审计、可复用的制度,谁就把“情绪红利”兑现为“结构性收获”。
苏杰生把话挑明,不是为了求同情,而是提醒各方:门槛可以谈,前提是你拿得出可被信任的产品与规则。
只要边境不再走向失控冲突,只要把经贸与安全做结构性分离,中印竞争未必必然走向对撞,印度也就不必再“破防”。
这并不好听,却是当下最实在的出路。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