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将举行,旨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胜利。几乎在同一时间,地球的另一端,华盛顿白宫迎来了波兰的新任总统。
这两件事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宣言。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美国、英国、法国等关键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座位空空如也,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外交缺席,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在场。
这些空椅子,构成了一种新的地缘政治策略——“空椅子理论”。它不再是被动的外交怠慢,而是一种主动出击的战略武器。
通过这种方式,历史记忆本身被部署到了外交、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前线。这一策略既服务于眼前的外交博弈,也着眼于一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历史叙事的持久战。
华盛顿将与波兰总统的会晤安排在9月3日这一天,其背后是极其精准的短期战术考量。这步棋首先指向的,就是当时已历经三轮却依然陷入僵局的中美贸易谈判。
按照美国当时的策略,最高级别的会晤是留到协议签署前夕的最终筹码。因此,总统的缺席成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既表达了对谈判现状的不满,也拒绝给予中国一个展示全球团结、提振国际声望的舞台,从而在谈判桌上维持了压力。
同时,这把空椅子也投射到了欧洲大陆。波兰新当选的总统代表着一股亲美的民族主义力量,他的胜选本身就被美国视为其在欧洲影响力的一次战略胜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宫的邀请既是对这位关键盟友的奖赏,也是对整个欧洲释放的信号。它清晰地表明,美国将继续巩固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并坚定支持那些在战略上倚靠美国的盟友,以对抗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压力。
这一举动更是直接向莫斯科传递了信息。北京的阅兵式上,俄罗斯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并肩而立,彰显着两国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
而美国选择在同一天,高调款待一个对俄罗斯怀有深刻历史戒备的国家,其意图不言而喻。这不仅削弱了中俄共同纪念二战胜利所营造的团结氛围,也再次强化了以北约为核心的安全框架,将历史叙事直接服务于当下的军事和安全联盟。
“空椅子”所代表的,远不止一次性的外交操作,它是一个更大战场的前沿阵地——一场争夺历史记忆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目标,是系统性地瓦解二战后形成的全球历史共识,并代之以一个更符合当前西方地缘政治利益的新版本。
这场“记忆战争”在东欧表现得最为激烈和具象化。在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推土机开向了苏联时期的二战纪念碑。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去殖民化”或“城市更新”,但在俄罗斯看来,这是赤裸裸的“挖坟”行为,是对1945年同盟国协议的背叛和对历史的亵渎。
这种物理上的清除,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叙事重构:将苏联从“解放者”彻底改写为“占领者”,这一叙事转变的战略价值是巨大的。
它为北约的持续东扩,提供了思想和道德上的“清场”。通过将俄罗斯的历史存在定义为一种原罪,现实中的军事部署便获得了历史的合法性。
这场战争早已从实体空间蔓延到无形的领域。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学校课程里,像库尔斯克会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些关键的东线战役正在被淡化甚至移除。
在数字时代,战场变得更加隐蔽。维基百科上关于二战历史的词条成为不同立场用户反复修改的阵地。社交媒体的算法悄无声息地向用户推送特定的历史叙事。
Instagram等平台甚至会对某些历史内容进行标记和限制。这些看不见的“推土机”,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塑造着年轻一代的集体记忆。
历史一旦被武器化,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全球共享叙事的崩塌。当一个世界不再拥有一段可以共同铭记的历史,它就失去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稳定基石。这种分裂,在不同国家对同一段历史的纪念方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在9月3日举行盛大的胜利日阅兵,庆祝的是长达14年艰苦抗战的最终胜利。而在日本,广岛的纪念活动则聚焦于自身作为“原子弹受害者”的身份。
对于同一个历史时期的终点,双方的记忆和情感是完全对立且无法调和的。北京观礼台上的空椅子,正是这种全球性分裂的缩影。
它敲响了一记警钟:当二战的胜利者们再也无法坐在一起共同纪念那场胜利时,这标志着他们亲手建立的那个战后国际体系(即雅尔塔体系)正在从根基上瓦解。
维系了数十年和平的国际准则与共识,其根源正是那段共同的历史。一旦历史被掏空,这些准则便成了无源之水。
面对这种系统性的叙事攻击,反击也同样坚决。中国坚持强调其“14年抗战”的独立叙事,并以盛大的阅兵来固化这段历史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叙事上的自卫。
这表明,在一个历史成为战场的时代,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阵地。雕像可以被推倒,教科书可以被修改,但历史事实本身,只要有人不断地讲述和捍卫,就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故纸堆,它是有体温的,是塑造我们身份认同和现实决策的根源。当这份共同的遗产被撕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互不相容的“历史真相”时,世界将变得更加危险。
因为一个无法就过去达成和解的世界,也很难就未来达成共识。这场围绕着历史记忆的战争,最终争夺的,是谁来定义未来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