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5日夜晚,在我军攻克越南重要军事要塞谅山省的当日,即宣布达到了惩戒的目标,随后部队便开始逐步从越南撤出。面对此情势,越南随即发布了全国性的总动员令,誓言将战斗到底。在此之后,越军与民兵组织纷纷进行尾随和袭扰,意图阻挠我军的撤退。我军则在10天的边战斗边撤退中,于1979年3月16日圆满完成了撤军任务。
越军并未就此止步,数年后再度在老山、者阴山一带侵犯我国领土,我军亦再次与越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据参战老兵、第40师师长刘昌友回忆,发生在老山地区的“7·12大战”动员了高达三万人的兵力,我军誓言与越军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自1979年始,越南持续加强军事建设,并在北部地区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地带重新构筑了防御线。历经数年的精心准备,越军自诩已累积足够的反击力量,便在两国边境交界的老山、者阴山一带设立军事据点,逐步侵占我国领土。至1984年4月28日,我国军队出动,进驻老山,旨在继续对进犯的越军予以惩戒。
在筹划发起反击行动的同时,越军未曾间断对老山阵地的建设投入。越军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中将曾领导超过8000名士兵,在此地倾注五载光阴,打造出一座坚不可摧的战略前沿。凭借老山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越军构筑了一套由众多坑道、战壕、掩体、藏兵洞、多重铁丝网、陷阱以及防步兵战壕等设施组成的完备作战工事。
不但如此,为抵御我军攻势,越军在阵地周边400至600米以及50至100米的邻近地带,布设了警戒雷区和正面宽阔、密度极高的混合雷区,同时构筑了众多火力据点。
越军的火力点普遍装备了轻重机枪等多样化战斗武器。得益于越军先于他国在老山地区构筑阵地,这些火力点大多位于制高点,拥有广阔的攻击范围,能够实施直射、曲射、远射、近射、侧射以及倒打等多种射击方式,形成交叉火力。此外,越军火力点的分布极其密集,各位置火力点能够互相支援,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包括上层、中层、下层的明火和暗火力。在老山地区,植被繁茂,越军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对阵地进行隐蔽处理,使得敌方难以察觉。因此,整个老山地区构筑起了坚固的野战防御阵地,既能有效攻击,又能隐蔽藏身,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和长期坚守的能力。
武立在老山地区精心构筑了一座融合了亚热带山岳丛林特色、现代化防御设施及精准火力配合的军事作战阵地,并特意派遣了越军中的精锐之师——316师,在此驻防。面对老山阵地如此周密的火力部署,武立曾自信地表示:“若我军攻克老山,我必将辞去司令之职!”
在老山地区,越军的军事实力持续增强,对我方进行了新一轮的骚扰。自1979年以来,五年间,他们向我边境的农场和村庄发射了多达40000发各类炮弹和子弹,导致我边境军民伤亡达235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军决定采取行动,于1984年4月28日,向老山和者阴山地区的越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我军第14、11军奉命对老山、者阴山一带的越军据点实施首次反击作战。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经过5小时20分钟的激战,成功攻克了越军在老山主峰的阵地,共计击毙、击伤越军超过900名,并摧毁了火炮30余门。
继此之后,我军持续对老山、者阴山一带越军的其他据点发起攻势,仅用3天便将武立所自负的、位于老山阵地上的所有作战设施彻底摧毁。
武立做梦也未曾料到,我军竟在短短3天之内,将他所部曾击败美军王牌部队并攻克坚不可摧工事的部队彻底击溃,成功收复了老山、松毛岭高地以及那拉地区。
此后,越军于老山、者阴山一带对我军发起了数十次规模不一的反攻,然而均以失败告终。紧接着,武立亲自制订了一份名为“MB-84北方战役计划”,亦称“北光计划”的行动方案,意图通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扭转局势,并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原有的防御阵线。该计划亦获得了越军总部的正式批准。
获得上级的正式批准后,武立即刻着手与苏军的首席军事顾问共同筹备“7·12”重大战役,旨在迅速攻克老山阵地。
为了保障反攻战役的胜利,武立特意从柬埔寨战场抽调了8个团,共计18000名士兵。这些部队与原本驻扎在老山地区的部队相加,使得越军在老山战场的总兵力扩充至超过40000人,其中包括越军第313师、第316师和第356师。
驻守老山地区的我军部队主要由第11军(旗下设有第31师、第32师)、第14军(包括第40师、第41师)以及昆明军区炮兵第4师和边防15团组成,合计兵力达27229人。若计入支援作战的部队,总兵力约增至3万人。
1.1”。我军预备了超过10万发的大口径炮弹,这一数量几乎占据了越南国内大口径炮弹战略储备的一半。
综观全局,双方的实力可谓旗鼓相当,因此武立坚信越军反攻的胜利前景一片光明。
武立意图采取“突然袭击的策略,对我军展开反击”,旨在谋求更为丰硕的战果。然而,他未曾预料到,我军早已凭借各种侦察手段,洞悉了越军即将发起反攻的消息。
获悉越军即将发起攻势的情报后,第40师师长刘昌友迅速部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1984年7月10日,第14军指挥所举行了战前会议,对越军的最新动态进行了详尽的通报。紧接着,刘昌友在40师指挥中心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指挥所掌握的越军最新情报,并就军事部署和战前动员进行了周密安排。
刘昌友回忆道:“若将八里河东山与老山比作船头区域的两大门户,那么松毛岭、那拉山口便如同这两扇大门的门槛。没有了门槛,大门便无法紧闭!越军必然在此与我军展开殊死搏斗。我方拥有三万精兵,并占据着强大的火炮优势,因而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此次作战任务实属艰巨。”
刘昌友预判越军可能在近期内发起大规模攻势,强调部队须在7月11日凌晨前完成所有战备工作:“鉴于我方阵地易攻难守,自明日始,白天派遣三分之一的兵力至前线,夜间则增加至二分之一,其余人员则在掩体内休整。武立不正是计划三天内夺回失地吗?我们打算与他激战五日。”
刘昌友部署军事。“经过两日的激战,119团主动撤军进行休整,随后由118团接棒。118团已在曼纹地区做好准备,接续执行任务,持续奋战了三天。119团休整完毕后,将原有三个营合并为两个,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刘昌友将师直属部队的驾驶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重新编组成三个连队,并对其进行军事训练,以便作为应急预备队投入使用。
刘昌友在部署完成后,严肃地对所属部队的军政主官们表态:“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这一战,哪怕到最后只剩一人,也要坚决阻止越军的阴谋得逞。”
刘昌友将军彼时的反应清晰地揭示了,我军在战斗中的优势并不显著,而越军的战斗力亦不容轻视。
根据我军掌握的情报,越军预计将在1984年7月12日凌晨3时发起攻势。当晚,无人敢有丝毫懈怠,全体战士全神贯注地守候在战壕之中。然而,当凌晨3点的钟声敲响,越军并未如期发动攻击,我军119炮群随即发射了一轮齐射,但敌方并无异常反应。随后,我军六个炮兵连接连进行了两轮齐射,但依旧未发现越军的任何动静。
事后方悉,当晚越军与我军阵地仅相距五百米,其潜伏之部队竟被我军炮火精准击中,竟未发出一丝声响,无线电亦保持静默。由此可见,越军部队的军事素养之高,堪称一绝。
至1984年7月12日凌晨5时左右,越军悄然潜入阵地对我军发动突袭。交火瞬间,我军迅速下达指令,炮群随即展开阻拦射击。700门大炮齐声轰鸣,经过两轮猛烈射击,监听台中传来了越军此起彼伏的惊呼之声。
我军大炮猛烈轰击,瞬间打乱越军的战斗阵型。随后,武立下达命令,指示我方炮兵部队对越军炮兵阵地实施精确射击。一旦锁定目标,我军远程火炮迅速开火,仅用20分钟便摧毁了越军27门重型火炮,“越军的火炮终于安静了下来。”
松毛岭成为越军的主攻目标,而我方在此地部署的炮兵力量最为雄厚,装备亦属尖端,配备了炮位侦测雷达,对越军的每一次炮击都能迅速作出精准回击。在激战中,我军炮兵部队充分发挥重火力的优势,然而,即便面对我方密集的炮火,越军步兵依然进行了罕见的大规模营团级冲锋,战斗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
当战事持续至1984年7月12日正午12点时分,我军12个炮兵连所储备的10000多发炮弹已悉数用尽。下午1点钟,后勤补给部队成功将新的炮弹送达前线,随即我军炮兵部队对越军展开了新一轮的猛烈炮击。
在7·12炮战期间,我军与越军陷入了阵地争夺的拉锯战,阵地几经易手。然而,我军的炮兵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支援既迅速又及时,射击的精准度更是出类拔萃。激战持续至1984年7月12日下午约17时,最终越军被我军成功击退。
在这场历时18小时的激战中,我军总计发射了超过30,000发炮弹,总重量超过34,000吨。在战场清理过程中,不完全统计发现越军遗骸达3,700具,这一数字占整个两山攻防战中越军伤亡总数的40%以上。
7月12日炮战,以迅猛之势震慑并令越南军队心惊胆战,造成其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