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德元年(1004 年)深秋,汴京城的皇宫里一片死寂。宋真宗赵恒手里攥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的战报,指节都泛了白 —— 辽军数十万铁骑冲破边境,已经连下数州,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殿内的大臣们大气不敢出,几个主和派偷偷使着眼色,琢磨着怎么劝皇帝赶紧南逃。就在这时,宰相寇准 “哐当” 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震得大殿梁柱都发颤:“陛下若想保大宋江山,唯有亲征澶州一条路!谁再敢提南迁,当以误国论处!”
1. 辽军压境:一场差点让宋朝 “搬家” 的危机
其实早在寇准之前,北宋朝堂已经吵翻了天。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率军南下,来势汹汹,主和派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吓得魂不附体,一个劝真宗逃到金陵(今南京),一个说成都更安全。真宗本就性格懦弱,被他们这么一撺掇,心里早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偷偷准备好了南迁的行李。
这时候刚当上宰相没多久的寇准,成了朝堂上唯一的 “硬骨头”。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得知有人劝皇帝南迁,当场就火了,他在朝堂上指着王钦若等人怒斥:“这些人就是亡国之臣!现在敌军压境,陛下神武英明,若能亲征,将士们必定士气大振,何愁不能击退辽军?要是南逃,人心涣散,辽军趁势追击,大宋就真的完了!”
寇准知道光靠嘴说没用,还得给真宗吃颗定心丸。他拉来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让这位武将在皇帝面前表态。高琼当场保证:“臣等愿率军护驾,与辽军死战!只要陛下亲征,我等万死不辞!” 真宗看着眼前一文一武的强硬态度,再想想祖宗打下的江山,终于咬着牙答应亲征。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亲征之路,还得寇准一路 “押着” 皇帝走。
2. 半推半就:寇准如何把皇帝 “架” 到前线
景德元年十一月,真宗的亲征队伍终于出发了。可刚走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就传来辽军攻破德清军的消息,真宗又开始打退堂鼓,想停下来观望。寇准一看皇帝要打退堂鼓,赶紧上前劝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如今河北的将士们都在盼着陛下亲征,要是现在停下,军心一散,辽军马上就会追上来。到时候再想走,恐怕都走不了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还记载了一个细节:当时真宗犹豫不决,寇准直接拉住皇帝的马缰绳,跟高琼一起 “半扶半劝” 地把真宗往前推。高琼还故意大声对士兵们喊:“陛下要亲征澶州了!大家加把劲!” 士兵们一听皇帝真的要到前线,顿时欢呼起来,士气大振。真宗骑在马上,看着周围群情激昂的士兵,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等队伍到了澶州南城,真宗又犯了难。澶州被黄河分成南北两城,辽军正在北城城外驻扎,真宗说什么也不敢过黄河。寇准急得直跺脚,他对真宗说:“陛下不过黄河,百姓就会认为陛下没有决战的决心,将士们的士气也会受挫。现在辽军虽然势猛,但他们孤军深入,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陛下到北城城头一站,宋军必胜!” 见真宗还是犹豫,寇准又找来高琼,让他带人把真宗的御辇直接抬上了黄河浮桥。等真宗反应过来,御辇已经到了澶州北城。
3. 澶州之盟:一场 “逼” 出来的和平
真宗到了澶州北城城头,宋军将士远远看到皇帝的黄龙旗,顿时欢呼雀跃,声音响彻云霄。据《宋史》记载,当时宋军 “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辽军听到宋军的欢呼声,心里也犯了嘀咕,攻势明显减弱了。更巧的是,辽军的先锋大将萧挞凛在勘察地形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身亡。萧挞凛是辽军的核心将领,他一死,辽军士气大跌,萧太后和辽圣宗也开始动摇,想和宋朝议和。
真宗本来就不想打仗,一听辽军愿意议和,立马就答应了。寇准虽然觉得可以趁机重创辽军,但架不住真宗一心求和,只好同意议和。最终,宋辽双方签订了 “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互通贸易。
很多人觉得 “澶渊之盟” 是宋朝的耻辱,但实际上,这场盟约换来了宋辽双方近百年的和平。要知道,当时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有上千万两白银,十万两银和二十万匹绢对宋朝来说并不算沉重负担,而如果继续打仗,军费开支要远超这个数。更重要的是,寇准逼宋真宗亲征,不仅保住了澶州,更保住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如果当时真宗真的南迁,宋朝很可能会像后来的南宋一样,偏安一隅,甚至提前灭亡。
4. 历史的启示:关键时刻的 “硬气” 有多重要
寇准的 “刚”,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不仅敢逼皇帝亲征,还敢在朝堂上跟皇帝据理力争。有一次真宗跟他讨论政事,意见不合,真宗起身想走,寇准直接拉住真宗的衣服,让他坐下来把事情说清楚再走。真宗后来还跟人说:“朕得寇准,就像唐太宗得魏徵一样。”
从现代视角来看,寇准的行为其实是一种 “危机领导力”。在面对辽军压境的重大危机时,他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保持冷静,明确目标,甚至不惜 “以下犯上”,逼着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非常可贵。
反观宋真宗,虽然性格懦弱,但他最终还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亲征澶州,这也体现了他作为皇帝的底线和担当。如果他当时一意孤行南迁,恐怕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今天的职场和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危机时刻”。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寇准一样,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哪怕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像真宗一样,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澶州城头的黄龙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寇准那声 “陛下当亲征” 的呐喊,却一直回荡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果当时寇准没有那么 “刚”,宋真宗真的南迁了,宋朝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你觉得寇准逼宋真宗亲征的做法,是忠勇可嘉还是以下犯上?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要是喜欢这段历史,别忘了关注我,下期咱们聊聊寇准后来的人生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