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九月,街角的小摊上老人们又开始聊这事儿,茶都凉了还没完。我跟你说,预发这档子事儿,说白了就是按去年的数据先垫一笔钱,叫预发,真金白银可不是最终数。就像有人先领3000,有人先领5000,大家心里直嘀咕这2000块是不是铁定的?真心的,别光盯着数字圈。俚语来两句别光看表面,水深着呢;别当耳边风,得掂量掂量。
这事里头的专业词不少计发基数、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预发到重算,是把今年新的计发基数套进去再算一遍,补发差额。怎么回事?举个活生生的例子老李和老王同城退休,重算前差3000,补完后变成3065。老李说“按理说差不多,谁想到多了65块。”这里面关键在缴费水平和基础养老金占比,缴费较高、基础养老金涨幅大的,补得就多。就是人家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别小看制度里的每一项参数。
再换个场景两个人若不在同城,结局就不一样了。各地计发基数相差很大,有的地区基数去年已过万元,有的地区还不到七千;基数涨多少,补得就多少。比如3000元的老陈在高基数城市,重算涨多;5000元的老张在低基数城市,涨得少,差距可能缩小,甚至反过来拉大。专家也说,重算只涉及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和职业年金不动,这一点很多人没搞明白。俚语再来两句别光看树叶,得看整棵树;别瞎乐观,先把账算清楚。
要判断重算后差距还在不在,得看三件事退休地、缴费年限与缴费水平、养老金构成占比。换句话说,先看你在哪儿领,接着看你当年缴了多少年、交了多少钱,最后看3000或5000里头哪些块占比大。很多人只盯着差值,其实更重要的是你能补多少。老王朋友叹气“我盯着差距,结果连补了多少都没算清。”等九月份补发,最实在的做法是对照当地公布的计发基数,再看自己养老金清单,粗略算一遍,心里就踏实。别怕麻烦,马虎不得,真心的,账目清才好过日子。
重算补发是制度内的调整,按规则来,早到账比多贪心更重要。街头巷尾的议论有价值,主要是把信息用来。等补发到账那天,别只是感慨几句,顺手核对明细,必要时问问社保经办窗口或专业人士,别把自己的钱丢在制度细节里。你会发现,很多不安其实是信息差弄出来的,弄明白了,心里就宽了……真假的?自己算一算就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