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永远打的是后勤”,这句老话真不是随口一说。走进中国海军,尤其是远洋补给,才发现远不止那些气势如虹的航母编队,真正能撑起一支远洋舰队的,往往是那几艘不起眼、慢吞吞的补给舰。地图摊开一看,西太、印度洋,清一色战略要地,亚欧的咽喉,全放在上头。贸易,战略,安全,处处都在这片水域悄然翻滚着巨浪。
中国现在是头号贸易大国,经济有多依赖海运讲几句就明白,85%的货物靠的就是船运。台海、朝鲜半岛、南沙群岛,这些热点也全都挤在第一岛链周围。几乎每一条新闻底下,不少网友都会问,中国凭啥在这里站住脚?这片海域历史上本就是咱们影响力的重头区,中印文明交错,哪朝哪代能掌控这片海,历史的天平就向着哪一头倾斜。欧洲海权刚冒头的那个年代,中印的手还没放开,结果一转身,世界格局直接被改写。
到了今天,谁能在西太和北印度洋长期存在,谁就有对亚洲事务的发言权。想守住自己的利益,不出远门怎么行?海军“有效存在”四个字,说白了,就是得有舰艇,人家看在眼里、觉得威慑得住。想让别人不敢轻举妄动,不搞出2-3支能长期折腾的航母战斗群,压不住场子。讲到这儿,很多人只盯着航母,没人爱聊补给舰,其实“短板”恰恰就在这。
来看看数据。中国海军补给舰,16艘现役,七个型号。别看型号花哨,能远洋补给的——12艘。901型2艘,给航母专配,吨位干到4.8万吨,25节速度。903型和A型主力,9艘,2.3万吨,19节。904系列专为南海岛礁后勤,算不上远洋主力。剩下两艘针不戳的老货,905和908,功能还在,基本偏向训练和临时救急。
看得出,12艘才是远洋补给大头。问题很扎眼:数量还是少。美国咋样?直接亮“肌肉”。舰队油船、物弹船、快速支援舰三大类,现役32艘,一艘比一艘“吨位巨大”,给航母配的补给舰还有比航母还宽的那种。
老型号“亨利·J·凯撒”,13艘,满载四万多吨,直接带走18万桶油。最新款“约翰·刘易斯”级,早就开始批量下水,吨位一举5万吨。最长用的“刘易斯与克拉克”,一口气造14艘,干货弹药油料混装。美国人补给舰多的还能玩“二级补给体系”,在海上,补给舰还能补给补给舰。中国只能主力舰拉着补给舰走,没得商量。
这里面门道可多。不只是数量和吨位差那么简单,还带着理念差距。美国用的是二级补给体系,航母编队有大号补给舰跟着,补给舰不够了,后面专门运输船再过来补给一次,这种“接力跑”。中国现阶段没玩这么复杂。舰队带着一艘补给舰,一边跑一边补,补给舰没油了回一趟,主力舰只能往回撤。经常刷到网友调侃:别人家家门口下馆子,中国海军带着餐包出门,补给船就像外卖小哥,一个掉队,整队饿着。
有时候看亚丁湾护航,2艘驱逐舰加1艘903,标配。辽宁舰、山东舰出门,肯定带着901。可是远海行动时间一长,“燃油焦虑”马上冒出来。上次辽宁舰还得单独调一个903型护航,这种组合面对近三十万平方公里大洋,太紧张。
不仅数量,“造补给舰的速度”也影响一整代海军的“后劲”。美国新一代补给舰,从2006年一下造14艘,6年收工。中国从2006年到现在,12年才搞定13艘。有网友留言:人家已经按下倍速键了,我们还在稳中有增。
背后有制造业的基础盘,有产业链的调度能力,还有海军早期积累和数据模型的优势。美军造船厂“流水线”那是真会玩,一边口口声声“经费吃紧”,一边悄悄把 “未来三十年造舰计划”写得清楚,画饼都能画到下个世纪。再看英国、法国那种“迷你舰队”,和美国比,基本只能玩室内过家家,“全球存在感”都缩在手机地图的左上一点星号里。
网友经常拿数据比,补给舰“吨位差”做对比,有人说咱们航母一艘接一艘出来,怎么补给舰不成比例?其实早就盯上了。中国近年补给舰建造提速,尤其是901型高起点,设计和实际服役体验已经摸清套路,接下来就是锚定批量,步子再快一点。毕竟,无论航母,还是“四万+吨”的主力驱逐舰、两栖攻击舰,出远海全靠它。
说到底,军事博弈里,硬钢谁都能上,长久比拼这就是拼家底。美国在全球撒下30艘补给舰,等于给自己铺了一个“全球移动加油站”网络,随时随地天眼一照,全是自己油水点。中国起步虽晚,总归能补上,就看速度和力度,补给舰再翻一轮数量,海军出远门底气足一大截。
远洋能力还怕谁?总结一句,中美海军最大断层,不在航母,不在核潜艇,全卡在远洋补给舰。美军这优势一时半会儿取消不了,中国造船手快一步,海上影响力就多一分。“阿喀琉斯之踵”不遮不掩,早认清,动作也快,等到后浪赶上来,谁也挡不住中国舰队走向大洋的路线。
补给不是配角,未来海军“补给为王”,谁能养得起远洋舰队,谁就能护稳自家通道。新一代补给舰一批又一批上线,等着看,下次新闻里,伴航不止1条,家底撑出就是底气。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